“不私,而天下自公。”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,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、底气所在。
——《以史为鉴、开创未来,埋头苦干、勇毅前行》(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二卷)
警句溯源
无为,而天下自清;不疑,而天下自信;不私,而天下自公。
——【东汉】马融《忠经》
释义:
君主不胡乱作为,天下自然而然变得清静太平;信任人民,天下之人自然而然变得令人信赖;不怀私心,天下百姓自然而然变得公正无欺。
警句解读
千百年来,公与私的问题,始终是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。古代典籍中,常见对公、私价值意义的梳理与探讨,以及对“天下为公”这一理想社会的构想与憧憬。在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社会,因为无私心,所以在吏治选拔中能做到“选贤与能”,在社会交往中能做到“讲信修睦”,最终实现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、疾者皆有所养”。儒家倡导“仁者爱人”,并将仁爱思想推而广之,要求以天下为己任。很多有志之士以此为出发点,将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作为理想追求,激荡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在国家利益、民族大义面前,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情感、一己得失放到一边,挺身担当,乃至献出生命。
相对公所指代范畴中的江山社稷、家国民族这样的整体利益,私所代表的利益并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追求。“无私者,可置以为政”“政在去私,私不去则公道亡”“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”……能否做到秉公去私,是检验为政者胸襟格局的试金石,也是照鉴王朝兴衰成败的镜子。
北宋名臣包拯,一心为民,清廉公正,是铁面无私、正直无畏的典范,深得百姓拥戴。漫长岁月中,他的故事被写入戏曲、化为传说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即使包拯的最高官职,是被追赠礼部尚书、谥号孝肃,然而在百姓心中,他永远被铭记的是开封府尹的形象;即使曾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更为文雅的别称是“包待制”“包龙图”,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他最爱戴的称呼依然是“包青天”——不以职位命名他、不以谥号官称他,而是以公正无私的品格,来世世代代地纪念他。
传统文化中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与一以贯之的尚民信念,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塑造过程中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这种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普遍的救世情怀与解放意识深刻契合,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,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合流,指引着前进的方向。
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“组合拳”,练就自我净化的“绝世武功”,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、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,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、走在时代前列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。猛药去疴、重典治乱,刮骨疗毒、壮士断腕,底气正是“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”。
政在去私。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、守的是大义、求的是大我。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,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展现。